-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从2007年开始,尤其到2008年,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还是专业物流服务提供方,都在开始为“物流双企联动”鼓劲,从北京到上海,从浙江到珠海,从南京到成都…会议此起彼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不亦乐乎!从“格力物流提升年”到“美的集团物流给力1000亿元”;从“疯狂的电子商务”到“李宁优化物流”……典型案例层出不穷,物流越来越给力了!
本人尚未看到2010年全年社会物流总额,但已知的数字足以让人相信2010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91.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8%,比上年同期增加9.9个百分点,物流需求明显回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重为17.9% ,较2009年同期下降了0.1%,社会物流效率有所提高。
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总额构成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达到90%左右。可喜数字的背后也是制造业物流蓬勃发展的写照。不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7.9%与欧美国家的10%相比,依然显示出我国物流成本较高的问题。
暂且不去看采购经理人指数是怎么回事,也不去看那1.0%意味着什么,但去看人们的物流意识就可以了,“非不能也,乃不为也”,现在开始忙碌起来了,岂不是物流的春来来临?
两业联动背后的无奈
记得2007年,首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大会在上海召开;更记得在2009年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两业联动”更是多次被提及,而且,央视2套经济频道还专门为此做了专家分析与报道;尤其是2010年4月,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两业联动的优惠政策;笔者此前不久就参加了上海市政府和虹口区政府的相关扶持项目的评审,感觉物流推动方兴未艾。
在多方的推动下,我国两业联动状况好转,但进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社会物流中,绝大部分仍然是以运输、存储为主,而且不同的物流服务提供方,仍然是各说各话,参与竞争,对于制造业(客户?)的需求,他们还不是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最近兴起来的第四方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公司,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有点样子在参与理顺供应链(但是仅仅是理顺,还远不是传说中的整合),大多数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物流而言,物流外包还是顾虑重重。
据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中,原材料物流的36%和46%分别由企业自身和供应商承担,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18%;产成品物流中,由企业自营或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完成的比例分别为24.1%和59.8%,完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占16.1%。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但是他们更倾向于拥有自己的控股或合资的物流公司来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
医药、食品行业本来是物流发展具有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的—国家要求全程监督、强调过程供应链、强化冷链、强化一体化、强调信息共享、强调城市配送等等,但是,不断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廋肉精事件、洗虾粉事件…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了人们对于行业物流的梦想,于是,这个行业的物流留给人们的印象就仅仅是“全自动立体库”,“自动分拣中心”,“全自动物流中心”,余者寥寥。
不过,3月4号的“贝因美上市”事件,还是给了留人们一线希望,让人们相信:国家还是相信有合理管理和强劲增长力的企业。据了解,贝因美就曾全程整理过供应链,在不断优化自己的采购、生产、成品物流,并且尤其是在强调可追溯性和大物流规划方面着墨不少。
家电行业一直是传说中的“利润比刀片还薄的行业”,本应在物流优化和外包方面大有作为。但是,不知道是人们放不下几十年来的“资格和经验”呢,还是“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交付订单才是头等大事”,只见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裁员(尤其是金融危机期间)、降低成本、克扣供应商、风险转移…却不见原材料库存居高不下、在制品随处可见、仓库越来越大、计划越来越紊乱、下地机越来越多、成品库存全国都是、产品的新鲜度越来越低、好卖的产品总是到不了货…于是,留给人们的不外乎还是十年以前就在继续的话题—价格战!无物可流!
不过,美的集团“再造一个美的”的宏伟蓝图,既给了家电行业一个打破格局的机会,又给了人么无限的想象—美的靠什么达到2000亿元?据了解,现在美的集团各个事业部,都在建新园区,而且在征地开始就考虑了园区的大物流模式和厂房内部的物流模式,更考虑了成品物流未来全国的合理化流动模式,一改以往经验建厂、经验配送的模式;相信未来的双企联动又有新的创意和文章可做了。
汽车行业的物流外包比例是制造业中比例较高的行业之一,应该成熟有序。但2010年底,中远物流退出我国汽车物流市场让人叹惜。中远物流退出的依据是,绝大多数汽车制造商拥有自己的汽车物流公司,中远物流的生存空间有限。其实,还有很多的虽然未退出来的物流服务提供方还有一种感觉:就是累,不赚钱!为何?因为汽车行业讲究JIT,讲究准时化、讲究七大浪费、讲究低库存、讲究VMI、更讲究milk-run,还讲究检验、运输、质量风险一体化外包,对于平素做惯了粗放式管理的“运输、存储队伍”而言,这是具有非常大的压力的,甚至经常为此被罚款,所以,“很多时候做的都是无用功、无效劳动、重复劳动!”—如果不懂一个行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你又如何提供物流服务呢?加之,国内汽车物流市场仍为无序竞争,果然是冷暖自知。
不过,由于丰田、本田、通用、福特等整车企业,已有的成功模式和做法,这个行业只要物流服务提供方愿意学习、愿意接纳、愿意钻研,机会还是非常的多,何况,他们也希望将物流外包,用更加专业的方式将原本高企的风险大为降低呢?
这种发展模式在其他行业也并不鲜见,如家电物流。国内家电物流领域的佼佼者海尔物流,2010年8月被海尔电器全资附属公司青岛新日日顺收购。海尔物流一直欲做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但目前似乎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海尔,这似乎也显示出物流社会化的难处所在。
制造业全国布局,物流服务充满商机
随着出口的疲软、内需的拉动、土地价格飙升以及东部地区的用工荒(2011年的春节期间尤甚)等矛盾的日益深化,制造企业内迁和全国性布局是2010年热议的一大话题,并且仍然将是2011年人们热议的topic。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在过去的一年中,以上因素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沿海地区迁往(或者布局)中西部地区,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如惠普、戴尔、富士康、英特尔、辉瑞、联想、美的、ABB、海尔等。
这种转移和扩充,必将引发中国物流版图的重新划界。制造基地内迁和扩充后远离沿海港口,制造业将更加依赖于高效、廉价和整合能力强的运输及物流配送方式。因此,制造企业内迁潮必将引发物流企业的重新布局。
大量制造企业的内迁和扩充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2011年物流企业布局中西部,抢占物流市场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不过,外资制造企业西进时,为之提供物流服务的外资物流企业也如影随行。
在这一年,综合物流服务商UPS计划进一步加强在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覆盖能力,像成都、武汉、郑州等城市都是UPS正在着眼覆盖的地方。天地华宇成都等西部城市经济活力已经不亚于长三角。2010年天地华宇新增的92条物流干线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占了6成。作为惠普的长期合作伙伴,德国辛克物流也追随惠普在西部地区展开布局。另外一家与惠普展开物流合作的是央企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物流。作为惠普的全球物流合作伙伴,惠普的西迁也必然激起物流企业的竞争。但是在本土物流企业中,像中远物流这样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多数本土物流企业仍停留在运输、仓储、配送等传统物流层面上,缺乏专业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能力,且没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国际网络更是无从谈起。然而,本土物流企业缺失的,正是内迁的制造企业所需要的。它们需要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来弥补内迁引发的物流成本上涨。
本土物流企业必须尽快适应制造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转变,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和物流管理水平,与一些高端物流公司合作,分得一些外包服务。在此过程不断借鉴和学习相关经验,提升自身总体水平,随着产业链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及时调整。
高端物流服务需要更多的专业度和服务精神
2010年的制造业物流市场,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的局面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在国内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处在以价格为核心的竞争状态而无法自拔之时,一些外资物流企业早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高端物流服务领域,并悄然开始了在中国的布局。
金融危机对国内制造业的冲击,使更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来料加工”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加强物流系统建设和优化物流运作的重要性。一些外资物流企业敏锐地嗅出其中巨大的商机。除了天地华宇针对公路货运市场推出的高端产品———“定日达”服务外,2010年,DHL瞄上了年产值预计高达75亿美元的中国时装与成衣物流产业,首次在国内建设时装服饰卓越中心。德国海空货运物流公司在上海扩大物流设施,为时装零售客户提供标价、分类、标签及分拣包装等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前50名著名跨国物流企业大部分已进入中国市场,物流网络已覆盖全中国200多个城市,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已超过500个。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企业转移,他们的亚太地区的物流枢纽纷纷落户中国。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也有利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长。但是,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是其国际产业服务链的延伸,中国虽为制造业大国,高端物流服务并不为本土企业所掌握。
纵观2010年我国制造业物流的发展,虽然存在着物流管理体制不畅、客户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及燃油、人力等成本攀升等诸多问题,但是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多数制造业物流服务企业正向着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的的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定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打好了基石.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