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2022年是《“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第二年,冷链物流经过艰难的起步期后,已经进入了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冷链市场的需求,各地冷库、配送中心等冷链基础设施都在大力兴建中,无论是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是响应国家政策目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被赋予了跨越时代意义。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冷链物流相关企业数量近5年来都保持着30%以上的年增速,已经超过了3.6万家。除了城市居民收入提升带动的食品消费升级、疫情期间带来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扩大,资本的助推也给冷链物流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冷库建设还是车辆购置都需要大笔资金支持,资本的青睐都成为冷链行业发展的强心针。
销地冷库资源紧俏
在物流地产行业中较为主流的是高标仓,相对于高标仓,冷库的资产投资和运营投资都比较重,如果投建一个干仓土地加土建需要2000—3000元/平方米的话,冷库的投入则至少翻一倍,租金也是干仓的1—1.5倍。
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智冷事业部总经理杨燕娴说,主流物流地产商布局逻辑和销地冷库布局逻辑较大程度上是一致的,经济发达及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越来越难以获得,销地冷库对于位置的要求甚至比高标仓更严格,高标仓的网络建设本身已经非常密集了,如果能将一些优质地段的干仓资源改造成冷库,也能缓解一部分冷链仓储的紧迫需求。
国家冷链物流“十四五规划”的发布标志着冷链物流市场已跨越鸿沟,从早期市场步入主流市场。行业进入了关键的风口期,抢入赛道的玩家们越来越多,他们看中的是冷库用户的高粘性。对用户来说,换冷库成本非常高,不会随便搬,这就意味着谁先争取到这些客户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力。
当下,企业建立产地库的意愿还处于低位,尽管有国家政策反复提倡“补齐最先一公里”,产地也真的缺库,但是目前通过产地库盈利的企业太少了,短期效益都太不乐观。目前,触及产地的大都是一些已经把全链条打通的自带商流的头部企业,他们依托自己的货源及产业链优势可以运作产地直销等模式。但如果缺乏相应的资源和能力,只是第三方平台,暂且不适合做大量的产地仓投资,因为建库选址势必要选在需求量旺盛、稳定的地方,而田间地头更适合应用便捷的移动式冷库。
智慧升级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生产端和消费端都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物流业的智慧升级是大势所趋。国家相关部委明确鼓励物流设施、物流活动的数字化与自动化升级,“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又加速了物流无人化、自动化、智慧化趋势。2021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强了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导,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不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还是以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的建设,都预示着冷链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
杨燕娴说,不管政策和风向多么利好,冷链如果利润持续微薄或者不能盈利,就没有资本和人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了,还是要根据现实和前景找到行业平衡点。
行业发展需弥补短板
冷链行业在很多地区都还存在“小散乱差”的现象,暴露出食品安全、链路监管等问题。以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角度看,希望未来可以通过政府以及有实力的企业和国企整合,通过有一定规模的平台系统性优化改善行业生态,提高行业整体信息化和数据化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一方面,冷链的发展不能忽视中小企业,他们是冷链物流行业的主要群体,但仓储建设的成本对他们而言投入极高,资金压力巨大。从冷链仓配运一体化的角度,中小企业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灵活性强的优势,在配运环节上能力更突出。而在仓的环节更适合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资本进行投资布局。冷仓在整个冷链物流链条中处于非常关键地位,手握优质的冷库资源,即使现在开始仓配一体化的体系搭建依然不晚,如果能着眼全链条,打通了仓运配环节,就能更进一步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冷链物流想要发展,还要依靠各地政府的支持。深圳由于土地稀缺,很多企业都只能在东莞、惠州等周边地区建库,这就导致了2019年的疫情期间,深圳的民生物资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外市调运保障,这也让当地政府意识到了物流基础设施对于保证民生的重要性。
2021年底,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式通过了《深圳市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策略(2021—2035年)及近期行动方案》《深圳市现代物流场站布局规划(2021—2035)》,将深圳物流基础设施分为三级:国际及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物流转运中心、社区末端配送站,功能从大到小、由地方到区域再到社区节点逐步渗透;同时,也对深圳未来物流基础设施提出了明确冷链化、智慧化的要求。相比深圳政府已经在执行的决断力,很多其他城市还只停留在规划上,甚至涉及到与这些城市进行跨区域配送环节时,还会因为政策的不统一而增加额外的成本。
除此之外,冷链物流行业还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随着跨行业经营冷链业务的公司渐增,人才储备远远跟不上冷链发展速度。这也让市场目光转移到了智慧化、数字化设备的普及上。在自动化设备的制造上,中国有着强劲的潜力,以前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价格昂贵,但当中国掌握了核心技术以后,自动化设备的价格降至国外设备的一半甚至更多。如果国产技术可以完全满足需求,就能解决当下人工又贵又缺的窘境,让设备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冷链的智能化需求或将全面爆发,迎来行业升级真正拐点。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