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在当前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席卷各行各业,新的技术在不断问世,新的模式在不断颠覆,新的需求层出不穷,现代化技术之于冷链物流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深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定位导航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冷链物流的温度控制、监控、检测、溯源等均得以发展,配套信息系统和硬件设备最大化的保证了产品供应的品质安全。
然而相较技术的进步,冷链人才的培养却明显后劲不足,无论基础的操作人才、中层的技术人才还是高级的管理人才多年来始终呈现着疲软之态。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但冷链物流技术专业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缺口却难以补齐。
冷链物作为物流行业的分支,属于传统产业的范畴,服务依然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冷链物流本身也横跨了诸多环节,从存储、运输、配送到终端,从制冷、库存、装卸到包装材料,如何深入这些环节,如何从全局进行统筹安排,如何突破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顶层设计能力不足的困境,是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探索的课题。
2021年底,《“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问世,可以预见,到2025年底,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超5500亿元,依托于政策红利的加持、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需求日益增大,诸多省市都在积极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冷链物流发展速度快、市场规模大等特征已经显现。未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通道,全面提升冷链物流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中国人才与中国技术、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齐头并进,保障冷链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全程不断链,是中国冷链物流当下的重要使命。
从高校到企业
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一个专业,与其相关知识被包含在了物流管理工程类专业之中,物流管理工程类下设了四个专业,分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采购管理专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共有712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工程类专业,其中525所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39所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39所开设了供应链管理专业,9所开设了采购管理专业。
由于冷链物流所涉及的领域相对分散,包括运营、食品质量与安全、冷链设备的制冷技术等等方面,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很难将其划分归纳成专业课程。即使是在冷链物流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国家,也没有设立该专业,而是根据冷链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培养对应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根据应用场景或者实际需求来推进专业人才的教育。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摇篮,多年来秉承着以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人才为目标之一,立足国内,面向亚洲和世界,积极构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育体系,使学院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基地。在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上,也通过和不同的企业合作,开拓教育新模式。
2020年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与万纬冷链物流共同成立了面向大四和研三在读学生授课的“双元制班”,如今已走过了三个年头。除了学院教师授课外,万纬集团的企业经理和冷链专家会集中利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向学生教授包括供应链、技术等知识,为万纬集团输送后备人才作准备。
万纬冷链物流是万科集团于2015年正式推出的独立物流品牌,目前已运营的园区全部采用国际先进的仓库设计和制冷工程技术,持续奉行“以客户为中心,科技引领,创新管理,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供应链及物流服务”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实现食品冷链“不断链”,已覆盖了国内一线城市及内陆核心港口城市,具备全国一站式的仓储、干线、配送等专业服务能力。
所谓“双元制”,一元在高校,一元在企业。这种模式最早诞生于德国,由学校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在德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重能力,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能够接触到是高精尖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学生培训结束后即可走上岗位,同时也使学校和企业的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除了双元制班外,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与北京盛世华人供应链公司联合开设的“8+8”课程同样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8+8”是指由学院的老师用8周时间来教授冷链物流的理论知识,另外8周由华人的企业经理来授课,形成了一学期16周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
北京盛世华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集冷链设备设施研发验证、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现代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为医药医疗行业客户提供销售物流、应急物流、临床物流、SPD院内物流等多项服务,还能提供符合GSP标准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等。作为唯一参与医药及医疗GSP法规修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盛世华人深耕医药物流领域达16年,不断用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医药冷链运输企业进行排名,在医药运输企业中名列前茅。
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全面了解冷链物流体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2022年物流学院再次与北京盛世华人供应链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盛世华人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采购实践大赛。大赛历时两个月,64所高校、202支队伍、1091名大学生参加了此次比赛。大赛为全国采购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优质的交流平台,也为采购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文科建设以及采购管理专业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姜旭院长看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相关专业,目前本科院校还没有冷链物流专业。但是,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等2个专业已经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中等职业院校开设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现阶段,职业院校成为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主体。今后,在冷链产品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冷链物流技术、冷链物流企业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对接行业需求,加大“国际化、实战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等院校深入,以应用为导向发展冷链物流继续教育。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多层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供应链运作经验的。
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企业作为需求端,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制定标准,将产业技能前置到大学中培养的目的是降低人才撮合的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行业发展、技术发展的优秀骨干。而冷链行业始终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姜旭院长说这一问题对于高校而言过于抽象,因为高校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缺乏的是哪一类人才,制冷、保温材料、冷链运营、食品安全等等在高校教育中都是彼此独立的专业,如果企业无法给出精准的需求,高校也就无法定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除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培训教育部,每年会定期举行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暨物流与供应链产教融合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并在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以及青年教师等6个工作组召开分论坛。冷链物流工作组,每年都会推进一些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相关活动内容。
虽然有行业、企业和高校的协同努力,但是姜旭院长总结,人才培训体系依然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困境:
一是教育部没有专业目录,本科高校无法设立相关专业;
二是由于缺乏对于冷链物流实践内容的深入了解,仅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或者搭建模型不能为冷链物流企业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三是冷链物流的教育培训体系没有完善,相关的教材有限,且内容陈旧,与当下冷链物流企业需求有很大落差。
企业是人才的修罗场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信息、技术、资源的支撑,人才素质的高低作为核心因素,又与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能够融合这些因素,并发挥最大价值的载体是企业,也是高校教育成果的最终流向。因此很多大型企业也一直在摸索继续教育的通道,通过培训中心、培训课程等形式,以市场最新的技术、设备、理念、管理搭建应用场景,提升员工及准员工在实践应用中的各项实力。
深耕于冷链物流领域20余年的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为一体的供应链集成商与国内先进的专业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冷链物流、汽配物流、快消品物流、医药物流等。于1994年成立的郑明集团,在2011年获得红杉资本投资,创办了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2012年国内成立较早的第三方物流行业企业大学郑明学院诞生。此后又开设了与上海高校合作的校企合作基地,郑明实训基地;开创了国字号冷链培训基地与地方民营企业战略合作的先河,中仓储冷链物流培训基地;创立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内部研究机构,郑明物流研究所等等科研教育体制,为行业和精英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作为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成立较早的企业大学,郑明学院以培养“领先的、专业供应链解决方案领导者”为目标,与郑明物流研究所、郑明培训中心和郑明实训基地,分别从行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创新、操作技能和职业发展等层面出发,每年对企业内的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同时,郑明学院与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联合举办全国范围的冷链仓储经理培训,形成了若干具有特色的全国冷链仓储经理管理培训课程模块,例如冷库经理培训模块、制冷科学培训模块等,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郑明物流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2月,充分利用社会和内部资源,拓展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对经营活动做出前瞻性的指导和评估,承担专门课题的深层次研讨,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提供实施发展战略目标时的决策参考。所内的专家团队目前有23人,分别来自国内外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物流领域学者,及长期从事现代物流管理的高级经理人员。所内举行的高质量研讨会在深入分析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及转型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就公司的战略定位、策略、创新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思索及策划。
此外,郑明公司还与上海多所大学物流学科专业形成了产学研基地,实现了校企联动,与知名学府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海事大学、海洋大学等积极合作,在人才培养,先进技术成果与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将公司的成功商业模式编制在案例教材中,丰富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前沿的市场环境,建立了企业与研究中心技术合作、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与高校、研究所的配合,提高公司整体科研实力,引进高端人才、培养技术骨干,郑明公司在2015年1月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9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核批准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整体加快了知识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推动公司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同年,郑明公司还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了“郑明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共计400余所高校、4000余名专业教师、近40000名学生参赛,最终有60支队伍进入决赛。大赛旨在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探索出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新模式,将教学与实践紧密融合,锻炼学生的综合实力。
针对所有在司员工技能与素质的提升,郑明公司每季度都会举办一次全员培训,邀请专家教授重点讲解行业形势与技术前沿动态、新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从职称和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在稳步提高技术实力的基础上,通过落实激励、晋升政策,激发各个员工的创新能力;注重将产、学、研相结合,吸引、稳定高水平人才。
无论何种形式的培训,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员和员工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实现个人和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这也是建立现代化培训机制的意义所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起点,但企业并不是他们的终点。企业和行业也会随着市场、国情、环境的不断变化,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紧密围绕冷链物流体系、产地冷链物流、冷链运输、销地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服务、冷链物流创新、冷链物流支撑及冷链物流监管体系等方面,对冷链物流的全流程、全环节、全场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同时针对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等行业难题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指导方案。
辩证应对《规划》
《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物流行业第一份针对细分领域出台的文件,《规划》关于冷链人才培养也做了如下表述: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专业或课程,重点培养冷链产品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冷链物流技术和企业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高等院校深入对接行业需求,以应用为导向发展冷链物流继续教育。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多层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供应链运作经验的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
二是健全专业技能培养培训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加强与冷链物流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合作,通过实训基地、订单班、新型学徒制培养、顶岗实习及建立产业学院等方式,强化冷链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分级分类开设冷链物流培训课程,促进从业人员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
姜旭院长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目前,已经设立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相关专业,在物流管理、规划、技术和企业运营等方面人才培养机制已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没有冷链相关专业,因此“普通本科院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专业”还难以实现。同时,“重点培养冷链产品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冷链物流技术和企业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很难仅针对冷链物流进行人才培养。今后,如果不能突出冷链物流在制冷、冷藏、保温材料等独特需要,就意味着冷链物流在人才培养上与常温物流没有差别,出现“同质化”培养问题。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供应链运作经验的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的目的是与国际接轨,在这之前要先让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渐统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也参与了数个国际标准的推进,以拉近国内冷链物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欧美日等国家目前执行的很多标准与国内都不通用。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也无法只通过国外冷链物流的专家授课、交流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排除由于纬度不同造成的地域温度的特殊性外,全世界对于包括商品、服务在内的诸多冷链标准应该趋同。我国冷链物流在技术水平上已逐渐和国外持平,但是在管理和服务上国外的先进经验还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规划》中提出的健全专业技能培养培训模式的各种方案依然没有强化冷链物流本身的特征。无论订单班、实训基地还是分级分类开设培训课程,都还需细化才能缓解冷链的人才痛点。冷链物流可以参考其他行业标准设置培训体系,如供应链管理师的行业标准按照3个层级(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的2个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基础知识)、7个相关知识要求(战略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创新管理、培训指导)依次递进,根据市场所需能力分级培养更具针对性。
总之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是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其细化拆解后反馈给高校再逐项培养。高校冷链物流的知识体系对市场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通过冷链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循序渐进完善整个培训系统。
“十四五”期间,中国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时期,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在《规划》等政策的加持、“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双循环格局之下,中国冷链物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但也必须面对疫情防控、数字化转型、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变局,急需快速摸索出一条培养大量创新型冷链物流技术技能人才的可行途径,以应对即将爆发的挑战与需求。
冷链的技术包括冷链仓储作业与管理、冷链运输调度、冷加工、冷包装、物流营销、客户服务、冷链运营管理等技能,这些技能相对分散且独立,考验的是从业者的交叉技术运用能力,对专业性的要求极高。尽管企业与高校都在人才发展方向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现行的体系仍然存在瓶颈。一方面,高校无法开设相关专业,从业者多为从其他领域转行而来,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冷链这样一门综合应用学科,需要教育资源和实训环境的支持,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边界设定还较为模糊,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大了企业后期的员工培训成本。因此需要企业更多的前置参与到人才在校阶段的培养,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实训场景,为定向培养人才、衔接就业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校企进一步协作,打通人才教育的信息壁垒,真正触及痛点,补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人才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冷链的各个环节的专业性操作,彻底避免断链的发生。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