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贸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外需增长放缓的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增速从2021年的6.1%放缓至3.2%。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发展环境,我国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措施效应持续释放,外贸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了稳定增长。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4.6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9.5%,其中出口19.71万亿元,增长13%;进口14.91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4.8万亿元,扩大46.7%,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效果显著,其中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随着“RCEP”协定生效,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26万亿元,增长15.8%,占外贸总值的15.2%。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1.23万亿元,增长20.9%。我国外贸呈现较强发展韧性,外贸相关企业履约、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受上述因素带动和影响,作为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部分,国际货代业在2022年也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行业并购重组加速。受疫情全球蔓延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国际货代行业整合、并购、重组步伐加快,头部货代企业更加关注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补齐业务短板,提升抗风险能力。德迅集团收购中国知名货代企业爱派克斯,持续加大在亚洲市场的优势地位;泛亚班拿集团收购德铁信可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和海运领域的货运代理企业。
第二,货代行业正在推进数字化变革。目前,数字经济正在深刻影响物流业,据估算,全球物流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支出到2026年将达到949.7亿美元。国际货代涉及到的场景多,具有链条长、环节多、监管政策复杂、信息孤岛严重等特点,但目前全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数字化转型市场需求空间广阔。中物联货代分会与中国国家海运网研发了在线交易平台和线上支付平台,以人工智能、区块链、推荐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产品帮助货代企业、船公司、金融机构等实现多方共赢,帮助更多的货代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三,进入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衰退和通胀预期的影响,消费需求下降,缺箱、缺仓、涨价和港口拥堵等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但是,在我国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及二级、三级代理公司已经超过10万家,市场主体多,规模整体偏小,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空海运代理订舱业务,抗运价波动的风险能力不强,盈利空间和利润水平大幅下降。以海运价格为例,海运运价相比去年同期下跌67%,较2021年9月峰值相比,下滑了71%。在行业周期作用下,占据核心运力和通关资源的头部企业优势更为明显,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普遍困难。
第四,中小货代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跨境电商的发展,行业之间信息鸿沟正在被迅速填平,通过运力管理赚取服务费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核心大卖家,利用货量优势,不断优化干线运输成本,将出口通关、中港运输、航空干线、尾程服务等环节进行逐个拆分,服务价格日益透明,使得货代企业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围绕垂直行业、细分品类、综合服务等方向纵深发展,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通过数字化、精细化运营,提升服务的专业度和产品的丰富度,这些新的方向和课题值得全行业深入研究和探讨。
第五,国际货代行业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RCEP”的发展机遇,努力开拓东盟等重点市场,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升级和经济协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当前,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重点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有利于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一方面,货代企业要根据重点地区的产业布局,围绕产业链关键节点,参与产业链国际分工;另一方面,货代企业要发挥专业优势,在关税、通关便利、双边规则等方面,提升上下游企业“拓市场”的能力。今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国际海运网专家,共同提出《推进国际海运费境内人民币结算》《RCEP国际采购与物流联合服务中心方案》等报告材料,提出要共同建立RCEP联合中心,帮助货代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