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一个时期以来,物流企业时常面临去哪里招到合适的人、招来的人如何能用得好留得住的情况;中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师生们,也时常在想,如何让毕业的学生进入一个好的企业、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现实中,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是众多物流企业一直挥之不去的困惑,同时也是相关院校物流专业细目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需要准确抉择的课题。如今,我国现代物流业方兴未艾。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与需求、增长与流向、优势与痛点等,是一个怎样的状况?未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凸显了哪些特征?物流人才培养与使用,该把握哪些重要的环节?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邓爱民。
记者:我国物流行业有多少人才储备?专业人才供给的市场增长情况怎么样?
邓爱民:物流双重服务生产与生活,是市场供需对接和实体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与水电气等重点行业一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据行业协会统计,中国物流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物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卡车司机从业人员约1800万,快递物流从业人员约450万,外卖快递从业人员超1000万。随着我国产业经济与国际国内贸易、互联网经济与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社区团购、外卖等方方面面的不断增长,若物流业从业人员按年3%~5%增长,则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50万~250 万人,约八成以上集中在基层一线员工,其数量总量与增量大。随着数字智慧物流及机器人时代的逐渐加持,该需求会逐步减缓。
记者:我国每年有多少物流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的流向与就业情况如何?
邓爱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近400 所普通高校、850 所高职和2000 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每年毕业中专本物流专业人数近40 万人。加上每年管理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学、机械学、信息学、金融保险学、包装学、法学等领域涉猎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领域的硕博士达数万人。我国中职物流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会去比较基层的物流岗位;高职(专科)学校往往与物流企业合作办学,对口性强,可以去物流企业技术与管理岗位;同时普通高校的物流专业也往往可以从事物流企业技术与管理岗位;涉猎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领域的硕博士往往会针对国家、省市、企业重大物流战略需求,从事高级战略物流管理与高级技术工作。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内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等物流基本理论和技能,还要熟悉现代经济贸易、物流法规等知识。同时,外语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国际贸易运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对综合性管理高端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增长,掌握多项技能的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经营型人才等中高级人才也面临紧缺。
记者:物流企业一直在说“招人难”“留人难”,从行业研究角度看,您认为这些“难”的原因有哪些?
邓爱民:首先是一线员工“量”上满足有难度。我国物流就业仍然体现为劳动密集型,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等一线员工还是会有较大的需求,满足量上有难度。穷其原因:一方面是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线岗位大多枯燥乏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待遇与吸引力相对欠缺;另一方面我国的80、90、00后相对父辈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专业素养相对不强,追求个性化与兴趣及发展前景,天花板的工作引致“招人难”“留人难”。
另外,管理及科技类员工“质”上满足有难度。管理及科技类物流人才相对基数小,但满足“质”上有一定难度。随着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无人物流中心等的出现,对大中型企业的物流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等岗位技术人才会面临转型升级、甚至替换等问题。EC+ERP+IOT+CC+BD+BC+AI+5G等一批新兴专业技术人才会紧缺。要求物流技术人才素质水平与综合能力大幅提升,要具有供应链集成一体化思维与理念,除具有物流理论和技术外,还需具备物流信息大数据获取、分析决策能力、金融保险法律财务运作、AI设备运维等能力,还需良好的外语水平。
记者:从教育维度看,您认为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职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存在错位或不同步?
邓爱民:对比德国职普教育,我国的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职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一定的错位或不同步,或不匹配。
德国品质誉满全球,其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促进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职普教育平权,存在多个通道分流及学分互认(欧洲各国教育标准化、模块化,学分互认及转学便利),申请制晋升高级学位;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制、大量的实践教学、企业岗位轮换训练、国际化交流、以及企业监督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评价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国际化视野、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提供了保障,为德国的高品质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与技能人才。德国的综合性大学注重基础性与理论性研究,为德国的发明创造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学术人才。
对比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物流企业及城市社会所需要的技能技术人才不足;我国的普通教育及综合性大学规模大,同样国家地方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与科技人才也不足。
记者:针对物流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状况,有没有共识性的解决方案?
邓爱民:供需有效匹配是关键。符合人性的解决方案是由机器人来代替人完成这种枯燥乏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工作。物流企业要提高一线员工的待遇,增强工作乐趣,丰富职业发展前景,想办法提升一线员工增强职业素养及忠诚度,减少流进流出,频繁更换工作岗位。
随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物流人会面临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挑战,物流企业会面临环保压力,会面临国内外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
针对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趋向高端化,物流人要意识到自身有学习改变提升转型的能力。物流企业要做好环保大文章,围绕国家安全战略,提升我国供应链国际竞争优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匹配高端人才营造良好内外部环境。
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模式可以比鉴德国职业教育,缩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本科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水平质量,为物流企业精准输送合格人才;我国的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与科技人才培养,要面向国家地方及企业重大重点战略物流需求,为国家、地方及企业精准输送战略物流人才。
记者:为了让物流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有效对接和匹配,在相关政策设计、就业引领和校企合作方面,相关各方应该做哪些可落地、操作性强的实际推动?
邓爱民: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该意见为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行动指南。
德国倡导职普教育平权,“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积极发挥政府扶持、产业支撑、学企结合、科研创新、金融支持、服务地方和学以致用的作用。在薪酬待遇上,职普教育毕业生,前者还略高于后者。使得德国的职普教育平衡发展相得益彰。
我国的职普教育服务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理论学术与技能技术人才不可或缺。借鉴德国职普教育经验,在职普融通、升学融通、课证融通、校企融通、服务区域、走出去、请进来、提升中高职水平、采用平权非歧视待遇、提供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多措并举,实现物流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和匹配。物流硕博的培养要面向国家物流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国家物流竞争力。
记者: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方面,如何实现岗位人才的合理匹配与人才价值最大化发挥?
邓爱民:这个问题本质还是物流人才供与需的有效匹配与可持续性满足问题。一方面,物流人才的供方(高校)提供的产品(毕业生)需具有物流人才的需方(物流企业)所期许的物流岗位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物流人才的需方(物流企业)提供的岗位待遇与职业发展前景需对物流人才的供方(高校)毕业生具有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而这就涉及到校企融通、待遇留人等方方面面了。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