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习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宣布“30 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民更美好生活的愿景。为落实双碳目标,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1”是指发挥统领作用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而“N”就是指各行业、各领域的政策措施: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按照方案要求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1+N”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是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在双碳目标落地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交通运输在低碳转型中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大,上升趋势明显且减排难度大。根据IEA数据,全球交通碳排放占比24%。据测算,我国目前交通碳排放只占9-10%左右,处在明显的上升通道,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交通碳排放占比将继续上升,碳达峰之路道阻且长。在各个行业相继提出碳达峰实施方案之际,交通运输行业的提法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以科学客观的角度定位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转型步伐和节奏。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73%,公路货运碳排放占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的60%以上。同时我国公路货运参与主体多,产业集中度低,对成本变化敏感。可以说,公路货运低碳转型是我国交通货运转型的关键点,也是突破点。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公路货运节能降碳路径的一些看法。
(1)数字化赋能公路货运绿色化发展。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交通强国”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物流成本具有万亿元级提质增效空间,公路货运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货运物流业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公路货运业的新模式、新业态也不断涌现,借助各类前沿先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公路货运行业的运输组织水平、运行效率与安全生产水平,助力行业的绿色和高质量转型升级。平台型货运企业和技术赋能型企业在货运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显著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满帮集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智能技术实现在车货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和路线规划等问题,提升了在单位周转量下车辆运力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了“三空”现象,从而降低单位周转量的碳排放,实现了节能减排。这为货运平台企业节能降碳提供了范例。
(2)技术和装备升级推动公路货运绿色转型。在交通部门的各项减排措施中,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其次为运输结构优化、车辆能效提升。短期来看,运输结构优化、传统燃料运输装备能效提升的减排成效显著;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对道路交通领域实现近零排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物流行业绿色技术和产品处于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期,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和产品如雨后春笋,各大装备产品制造企业加快布局、群雄逐鹿。为达成公路货物节能降碳目标,各利益相关方开始使用新能源货车替代传统能源货车,逐渐发展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货车、纯电动(包括快充、换电)货车、氢燃料电池货车等多种不同的技术路线。2021年,新能源重型货车中纯电动重型货车占比最高,全年销售9745 辆,占比92.6%;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车共销售778 辆,占比7.39%;插电式混合动力重型货车销售占比0.18%。技术装备是物流货运的组成细胞,每一辆货车行驶在公路上就像每一个细胞游走在血管内,他们构成了绿色转型的基本单元和强大底座。未来新能源装备将为我国公路货运节能降碳提供重要和持久的推动力。
(3)创新机制引领公路货运协同降碳。国家层面的节能降碳不仅包括生产端,还包括消费端。公路货运企业层面的节能降碳不仅包括企业端,还包括广大司机。我国营运货运司机人数达到1700多万,具有不可估量的减排潜力。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商业激励、政策激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公众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链接消费端减排和生产端减排,将个人绿色行动的涓涓细流凝聚成低碳发展的洪流,开启个人参与减排的一扇新窗口,是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满帮集团开创性地在平台创建司机碳账户,引导平台上的广大司机群体在日常运输活动中更多采用节能装备和节油驾驶习惯。满帮计划未来推出碳普惠平台,这将为公路货运低碳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同时,提高了广大司机的节能降碳意识,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驾驶技能,切实将绿色低碳落到执行层面,落到最实处。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