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伴随着大模型语言时代的到来,面对人工智能(AI)带来的汹涌变革,供应链行业从业者既满怀希望,也充满担忧。
供应链本质是流通和交换,既可以在实物商品环节进行,也可以在数据环节实现。笔者认为,如何基于数据产生新型生产力,带来生产力的升级革新,是整个行业未来二三十年需要把握的机遇,也是挑战,需要行业参与者深入思考,共同应对。
分析大数据 解题管理“不确定性”
当前,供应链管理正面临不确定性这一命题,需要行业积极应对,推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认为,长期以来,不确定性一直是供应链管理面临的“经典”问题,供应链下游的不确定性会在供应链上游不断放大,成为“牛鞭效应”。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在不同的时代,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或是技术辅助方式,应对库存管理、需求预测、物流信息透明度、生产及时性等问题。
而供应链管理发展至今,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已积累了大量技术创新,使得供应链可视度有了极大提升,同时为决策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虽然供应链不确定性问题将会继续存在,但技术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为连接供应链上下游的重要环节,国际物流领域的不确定性,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影响深远。分析大数据,辅助企业作出最优决策,是AI技术在国际物流领域能够发挥优势的一个重要方向。
掠食龙(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正滢认为,GPT技术应用发展至今,不仅对国际物流行业,而且对全产业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和初期的人工智能不同的是,GPT4.0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到了泛产业化落地阶段,国际物流领域从业者需要亦步亦趋,与GPT同步发展,及时应对。
朱正滢进一步分析,未来,数据权益问题对国际物流AI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在过去的10年间,整个物流行业实现了大规模的大数据采集和数字化系统的研发。无论是船公司,还是货代、货主企业,都拥有了各自的关联数据库。未来5年内,预计将有更多的技术落地。也因此,如何连通各个数据源头,数据的清洗和脱敏,产生数据链的闭环和共振,数据如何加以确权和保护实现交互,甚至产生数据的落地价值和变现,也需要AI技术供应方深度考量。
构建模型 解题运营决策“不智能”
科技创新本质就是持续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革命,提升供应链效率。在大数据时代,AI2.0将催生新型的数据供应链,不断丰富供应链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钟鼎资本研究院院长张健认为,工业软件的本质,是将知识数字化之后,构建模型,将所有数据进行加工交换,从而帮助企业实现高效、智能运营。
对此,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科技”)董事、总经理王新波认为,从海运环节角度看,船舶在航行过程中,运营成本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如港口拥堵情况、目的港所在国节假日安排、港口及海洋气象变化等因素,都会使得船舶航行和装卸作业计划发生巨大变化,港使费、装卸费、船舶能耗和碳排放随之产生变化,或可导致船公司成本上升,并难以控制。如果结合算法模型和数字化工具,设计航线、预测能耗、优化航速及进行实时监控,形成动态、智能的航线规划能力,就能帮助船公司进行预判、决策和灵活调度,使得船舶运营成本大幅减少。
同时,伴随着全球气候环境恶化,减碳对于航运业和供应链领域而言已变得至关重要,也会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质量和成本。因此,采用技术手段减少航运碳排放量,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减碳的手段上,航运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使用清洁能源,用技术手段进行船舶能源改造,以及通过数智化手段减少航运过程碳排放。在数智化方面,船公司可以围绕油耗监控与碳排放计算、碳排放跟踪与能效优化、碳排放智能推演、船舶全生命周期监控4个角度开展工作,实现航运精细化管理,从而使用较低的成本,快速落地减碳措施。
以数字化手段具体落到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来看,自2013以来,全球航运业开始提出减碳倡议,并推出一系列标准,要求行业加快推进减碳进程后,中远海运科技融合“云、大数据和AI”技术已构建了一个航运数字新基建,并通过海量数据以及对船舶运行机理的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可覆盖全球主力船型的船舶失速能耗预测模型,以及一系列碳排放碳指标数字化管理工具,可以通过对船舶动态(实时速度、气象环境及装载状态等)的智能识别,实时计算并监控航运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从而为企业提供智能决策。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单船航次减排、船队调度减排、碳排放智能优化等应用方式,帮助企业达成减碳目标。
切分变量 解题服务标准“不统一”
供应链优化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客户服务,而客户的需求各有不同。如何在相对灵活的要求下创造标准化,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个性化需求需要精细化服务,拥有附加值高和难以量化的特点,在过去通常难以建立标准化流程。但如果能够应用AI的学习网络,就可以切分各个环节并加以分析,逐点分析,多层次叠加,直至汇总并输出与之对应的标准。
对于货主而言,国际物流中包含诸多环节,如订舱、报关、境内运输等,每一环节都催生相应产业,这些产业业态各不相同,市场多种多样,业务语言难以被跨行业理解,各自的数字化也多线发展。如何将各个环节的产业,所有数字化成果搭建为一个综合性平台,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运输与关务总监孙利就认为,不同货主在供应链设计、所在行业的热点以及后端的能力和资源上,较为分散,寻求个性和定制化,所产生的数据无论是总量特点,还是独立特征,都各有不同。因此,企业在构建数字化模型时,如何将后端的个性化服务标准化,以更好地对接前端需求,就出现了较大矛盾。这也意味着,供应链需要获取更多、更全、更及时的数据,实现真正的有效分析。
他举例分析说,在构建施耐德电气整个中国区的进出口海运结算大数据模型时,可能会遇到预估结果与实际收费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比如,提货费、港口作业费、保税和非保税的流程、查验费、未能及时收货产生的仓储费等,为实际收费结果带来变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变量因素逐一切分,加入建立的模型中,使之成为可预测的因素,从而提供统一的标准,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方向。
同时,货代企业作为供应链的重要参与方,在对接不同的货主和船公司时,同样面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单是国际物流中的订舱这一环节,就拥有多种多样的操作流程。
全球捷运(上海)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郭俊杰认为,对业务流程进行精细化切分,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操作标准化。但是,不同行业的客户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也各有不同。货代物流企业的数字化革新,需要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
要实现标准化操作,就需要对整个行业深入理解、分析案例、切分环节、积累经验。而在这一方面,AI因其强大的学习和迭代能力拥有巨大的优势。
郭俊杰进一步表示,以货代物流公司为例,首先,堆场环节就存在多重变量,其作业效率对推动业务推进尤为关键。如果能够用AI打通效率低下的堵点,对仓储数据进行充分分析,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就能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其次,在货物入库环节,可以通过整合数据并加以分析,提前布局。过去,数字孪生技术在这一环节尝试过搭建体系,但进展不大。未来,如果能将AI应用融入其中,充分分析,那么将对行业起到很大的帮助。
再次,在数据连接环节,虽然国际物流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标准化,但仍面临地域差异方面的沟壑。比如,中国所有的港口码头运营商在标准化方面较为统一,但与纽约港等海外港口相对接时,标准就截然不同。因此,行业需要一些能够实现对接的技术应用,来将非标的逐一匹配。
最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态链接能力,在连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AI的及时性、准确性优势,也需要技术供应方加以考量。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