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近些年,内陆省份的地市纷纷大力建设陆港、发展陆港经济,成为国内引人瞩目现代物流产业现象。为此,记者专访对陆港建设颇有研究的湖南省现代物流学会副会长、长沙理工大学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卢毅教授,解读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内容,陆港并举等于“1+1”大于2的陆港经济效应。
记者:内陆省份不少地市纷纷建设陆港。卢教授,您认为这些地市的发展战略考量是什么?
卢毅:这些城市主要是希望以陆港建设触发当地新的产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1989年,美国学者韦恩·奥图(Wayne ALton)等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触媒”(Urban Catalysts)的概念,指城市的一个交通设施,商业、文化等建筑设施可以刺激和引导城市的后续开发,个别开发在市政成长与城市改革中具有的连锁反应潜力。陆港本身就是内陆城市发展乃至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催化剂。现代物流业以供应链方式,保障支持产业链、创新提升价值链、畅通赋能经济循环,已成为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服务性的支柱产业,以湖南为例,2022年物流业增加值4539.3亿元,占全省GDP的9.32%。同时,现代物流服务组织能力与效率,是产业布局与运行的重中之重,已成为撬动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杠杆”。作为内陆地区的城市建设陆港物流枢纽是打造“第一杠杆”的支点,通过更有效融入国家“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系统,能够聚集物流资源实现物流规模发展和营造有利于生产制造业、流通贸易业等大发展的环境。
记者:陆港是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甚至是新的物流产业经济形态,您认为其建设的方向是什么?
卢毅:我认为,应在三个方向上建设,带动当地物流产业生态与模式的创新发展。一是促进物流产业向陆港物流枢纽聚集。首先要明确打造陆港为区域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生产中心等三大中心,以此壮大物流增量的城市物流发展战略目标。其次促使陆港成为区域运输枢纽、物流园区、多式联运中心、智慧物流平台、供应链平台等物流资源聚集地,物流业转型升级、网络化、数字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石。其三增强吸引力、集聚力,使陆港迅速成为区域电商、网购、快递等的枢纽中心。二是推进陆港物流产业的组织模式创新。抓住国家和陆港所在省加速布局物流链强链补链物流枢纽、多式联运枢纽、城市绿色配送枢纽、农村物流枢纽、物流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鼓励支持陆港规模物流企业大力发展“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物流以及供应链业务,提高陆港物流业的区域竞争力。三是引导陆港物流产业的“四新”发展。顺应物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发展趋势,布局提供陆港物流产业的“四新”发展新场景、新赛道,培育新物种,特别是依靠智慧技术,加速“四新”物流服务资源整合和集成创新,结合物流节点布局、网络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加快陆港物流服务的智慧化、生态化发展。
记者:想请您谈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具体途径来实现上述三大方向?
卢毅:陆港首先要触发的是当地流产业生态与模式创新发展。当前需要通过三大途径,带动当地物流产业生态与模式创新发展。一是加快陆港物流与运输新技术融合创新。首先是依托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陆港物流平台、企业、业态的网络化、规模化、智慧化发展路径创新。其二是陆港在铁路班线、公路专线、零担、冷链运输、公路港等运输物流融合的基础上,研发和运用新技术,促进物流企业“四新”、物流产业链向价值链两端上升的创新发展。其三是陆港顺应技术带来的物流、运输进一步的专业分工、市场细分,提升物流、运输服务的分工、合作、融合发展能力。二是推进陆港运输融合物流高质量发展。首先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各种运输方式、信息平台等的“隔阂”,是运输物流融合服务成为陆港物流业态创新的关键载体。其二是依托陆港为枢纽的多式联运、多港互动等一体化“四新”物流服务,实现多种、多源物流信息融合,智慧组织,物流、运输与制造业、商贸等产业融合。其三是积极应对目前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等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巨大变革,强化营造陆港物流技术创新、产业服务的生态。三是提升陆港国内国际物流融合发展能力。首先陆港融入和跟上全国国际国内物流双循环网络化发展步伐,成为双循环的区域重要物流节点。其次在拓展陆港国内物流业务网络与国际物流业务网络基础上,实现有机衔接。其三是陆港及早预计、谋划、行动在双循环网络化、流量流向均衡化中,以陆港为枢纽,多式联运、城市绿色配送、农村客货邮等为手段,推进区域、城市、农村等三个空间层面的全域现代物流生态的创新发展。
记者:现在陆港经济逐渐进入陆港建设城市的产业经济规划视域,您怎么看待陆港经济?
卢毅:从2000年国内席平等学者提出“以陆港为基础在西安建立国际物流中心辐射西北”的设想,2003年得到《在西安建立上海港务区,打造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首篇国内陆港论文的理论阐释,到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再到目前全国建成运行和规划建设的陆港项目300多个、国际陆港项目79多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一些国外经济中心城市也在建设国际陆港。陆港一路走来,陆港理论成果对陆港实践深入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重要指导作用。伴随陆港建设发展实践,陆港经济也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初步形成陆港经济圈,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陆港已成为内陆国家和内陆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陆港经济是依托陆港,形成物流、供应链、产业等重要资源要素集聚载体,以聚流、引流、驻流,集聚和辐射为特征,通过制度引领、技术创新、组织变革,精准配置交通、物流、新基建等基础设施网络,触发城市、区域经济要素的时空优化配置,重塑、升级产业空间分工发展体系和供应链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城市经济运行质量效率的一种经济形态。比如,湖南省怀化、衡阳、永州、郴州、常德等地市近些年,也纷纷开展陆港建设,积极探索和高质量发展陆港经济,成为这些陆港乃至陆港所在地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记者:想请您谈谈,关于高质量发展陆港经济的战略定位问题?
卢毅:我用“五港”方位来归纳总结陆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定位问题。一是要素集聚融合港。顺应经济全球化,人才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相互交织、影响、融合的趋势,陆港要力求最早突破单一或过少要素集聚,转向成为多要素集聚融合平台,构建要素最有效的集聚融合平台组织功能,产生“1+1”大于2的陆港经济效应。二是多流网络节点港。在以大城市率先触发和形成陆港经济、通道经济,人才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多流网络,逐渐形成不同城市陆港经济区功能分工合理、充分互补、各具特色、依托通道多港协同发展格局中,陆港要及早谋划定位建设,争取成为国家和湖南省战略的支撑性、区域性重要的多流网络节点。三是产业组织中心港。陆港建设集各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多式联运型枢纽,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但要成为不断优化联运项目,提升不同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水平和换装效率的场所,而且要成为协同发展产业实体、科技、金融、人才等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触发和带动现代产业发展的载体平台,实现交通物流组织功能自我发展向具有强大产业经济组织功能的综合发展的升华。四是产业经济生态港。陆港建设首先依托陆港当地地理、交通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契合全省大局战略,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方向、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产业聚集发展资源要素需求,打造陆港产业发展生态圈,形成有利于产业链空间集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的强韧性供应链,陆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当地产业经济增长极。五是城市经济枢纽港。陆港要以交通区位优势,吸引资源要素,以通道、信息网络为依托形成贸易、产业走廊,充分发挥出陆港经济的“点—线—面”的梯次空间扩展效应,迅速形成极化效应、外溢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由内向外发展,强化陆港经济极化效应,产生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陆港经济,逐步形成依托陆港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功能互补和一体化的陆港城市网络体系。
记者:您认为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陆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港”战略定位。
卢毅:我也总结归纳了陆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点”途径。第一,综合交通枢纽为基点。首先将陆港建成一体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高效物流经济要素配置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心。其二将陆港综合交通枢纽由单一交通物流功能向城市多元功能拓展,成为物流、人流、数据流、资金流、商流等多要素集聚和辐射的综合经济枢纽。其三借助新一代信息等新技术,陆港驱动所在城市规划创建功能发达、经济要素高效协同的区域枢纽中心,形成经济枢纽网络体系,最大范围、最深深度聚集和辐射区域经济要素资源。第二,陆港经济服务平台为支点。一是以实现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畅通、融合,生产、贸易、物流服务于一体,规划建设陆港为当地物流供应链产业增值服务平台。二是应用新技术不断迭代升级陆港物流供应链产业增值服务平台功能。三是推进各类社会化物流供应链产业增值服务平台数据等资源畅通共享、协调联动,通过陆港物流供应链产业增值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实现陆港经济要素线上线下融合联动。第三临港产业集群集链为要点。首先按照港产城融合、圈层布局协同推进陆港核心功能区及其周边区域综合建设开发。其二有计划发挥陆港经济服务体系枢纽平台作用,不断增强其对产业的赋能、增值功能,聚集、引导临港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增链、集链,壮大临港产业集群集链。其三把握、顺应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把陆港经济打造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四新”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兴、新型产业集群集链。第四,现代化陆港功能区为重点。一是借鉴第五代经济产业园区、第四代港口建设理念,合理布局陆港产业、生活、创新等城市功能空间,打造全新的港产城融合型的陆港新城。二是不断强化港产城融合、互动、联动机制,以陆港兴促产业兴,以产业兴促城市兴、以城市兴促产业兴,形成“港兴、产兴、城兴”的美好兴旺局面。三是协调陆港各功能区、陆港功能区与城市的关系,大力发展现代化陆港功能区为陆港经济发展增长极,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的新引擎。
例如:长沙新港再磨一“剑”,湖南省会港口首条专用铁路通车运营。2023年7月31日,伴随洪亮的汽笛声,“新港1号”内燃机车徐徐驶入长沙新港,车厢满载华菱涟钢公司运往华东和出口国外的成品钢材。自此,湖南省会长沙首条疏港专用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实现了港口铁路与京广线国铁干线的无缝衔接,打通了长沙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长沙新港正式迈入“水铁公”多式联运新时代。
据悉,长交集团新港专用铁路项目是长沙市建设首批国家物流枢纽的依托项目,已入选国家《“十三五”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方案》及《“十三五”长江经济带港口多式联运建设实施方案》项目库,对促进湖南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专用铁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金霞经开区,始于长沙北站既有粮食专用线,向西下穿过芙蓉北路,于沙河大桥处沿湘江北路向南进入长沙新港,线路全长4.48公里,铺轨里程7.7公里,设计运行速度40km/h,总投资5.45亿元。
据长交集团新港公司董事长唐忠良介绍,长沙新港专用铁路于2019年12月30日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建成,2023年6月19日获得国铁集团铁路开通电报,6月26日启动试运营。新港专用铁路主要用于承运钢材、集装箱、件杂散货、商品汽车等大宗货物。预测近期年货运量225万吨,远期年货运量418万吨。新港专用铁路的开通,将使得长沙港由原先的发运港、到达港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式联运中转港,让港口的经济腹地进一步向华北、华南和西南地区延伸。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港专用铁路的开通,缩短了铁路直送码头前沿仓库的中转距离,将大力提升长沙交通物流综合效率和服务能力。相较原先的铁路运输或公路运输,水铁联运预计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50元/吨,全年预计降低产品外发物流成本3000万元。此外,新港公司建成的1.2万平方米铁路中转室内库,将为高附加值联运货物提供高品质、全天候装卸中转服务。
长沙新港专用铁路的顺利投运,使长沙新港在保有水运运量大、能效高、绿色环保的传统优势基础上,又增添了全天候、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港口的经济腹地将进一步向华北、华南和西南地区延伸,满足长沙扩大深度开放、增强物流枢纽吸引力的需要,助力湖南形成交通运输与物流高度融合、协同发展、支撑有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综上所述,就是高质量发展陆港经济战略的佐证。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